大成镇位于浦北县的最南端,
地处灵山、浦北、合浦三县交汇处,交通便利,
大成镇物阜民丰,人杰地灵,
是广西著名的"香蕉之乡"。 在当地,说起张世聪
大部分人都能说起“张二叔”的故事
因为这段红色的记忆一直都是我们的骄傲 张世聪(1909年-1945年),汉族,广东合浦县大成镇(今浦北)人,乳名云生,字学明,排行第二,乡亲们都叫他“世聪佬”或“张二叔”。
张世聪本是“焚香洗手夜读书”的浦北才子,他家世代务农,到了父辈,略有积蓄,生活稍为富裕。父亲早死,由母亲抚养成人。1935年秋,考进国立中山大学,积极参加“一二九”学生运动。1937年秋,弃学从戎,奔赴抗日前线。
1938年2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0年夏,领导组织2000多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,任白石水武装大队大队长。1945年5月6日清晨,在今浦北县大成镇大窝山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。
故居,一房一树一故事
离大成镇不到二公里的联成村
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
张世聪故居就位于村中
沿着台阶,脚步渐近
我们一路敬畏追寻
故居那棵老树,那位老人
一段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
故居内悬挂“雍进士”匾,
所以说张世聪本是“焚香洗手夜读书”的才子
并就读国立中山大学
这是有着良好家风与传统的
墙壁斑剥
故事却清晰——
1909年农历七月十一日,在今浦北县大成镇勾刀水村,张世聪出生。他家有田产,祖父建有铁锅厂,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。后因匪乱,其父被匪劫持,拿不出赎金而惨遭杀害。年幼丧父的张世聪兄弟三人,他排行第二,全靠母亲操持,家景渐窘。他8岁开始读私塾,学习勤奋,成绩很好,1928年7月考入广东省立第十一中学(今合浦廉州中学)。由于他聪颖好学、品学兼优,曾多次受到学校嘉奖。
1477616454673189.jpg
1935年秋,张世聪来到广州,考进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文史系。在中大求学期间,他认真学习,追求进步,关心国事,接近进步同学,积极参加“读书会”、“研究会”等进步团体的活动,受到革命思想熏陶。
思想的进步,让他慢慢成长,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
故居内景
1937年7月,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,大举侵略中国。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,国民党当局采取片面抗战和单纯防御战略。不多久,华北、华中、华南大片山河相继沦陷,广州也随之沦陷。接着日寇铁蹄又践踏北海涠洲岛。张世聪的家乡合浦(当时浦北属合浦管辖)成了抗日前沿。在这国难当头、神州满目疮痍之际,满腔热血的张世聪毅然决定辍学,投身抗日救亡运动,亲赴抗日前线。
1938年7月暑假期间,他回到家乡,积极参加中共合浦县特支领导的廉州高中、初中学生的夏令营活动,与特支书记张进煊等人分别讲授《论持久战》、《社会发展史》等专题讲座及军事常识,以团结教育广大知识青年投入抗日救亡活动。10月,张世聪接受党的派遣回到合浦,在家乡白石水以教书为公开职业,与朱兰清、许家骅、邹鸿等一道从事地下革命活动。
张世聪从广州回到白石水后,对原有的党支部进行改组,他担任支部书记,朱兰清为组委,许家骅为宣委。他致力于教育事业,主动与当地进步的中上层人士联系,很快就得到各方信任与支持,同时担任了东馆、金街、红岭和白石水四地小学的校长,以学校为阵地开展党的工作。他利用这一合法职位先后安排了李英敏(何世权)、岑月英、王克、卢文、李华良等近20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担任这些学校的教员,不久就在小学建立起党的组织,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。
张世聪在家乡工作期间,和其他党员一道,一面教书,一面开展抗日宣传和党的秘密活动,组织“同心会”、“兄弟会”,把广大民众紧密团结在一起,并秘密发展党员。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,建立了柑子根、勾刀水、金街、红岭四个党支部和白石水、茅坪两个特组,党员近百人,掌握抗日自卫团两个大队。他本人则深入群众、常常穿上土布衣服,头戴竹笠,脚穿草鞋,走村串巷,访贫问苦,帮做农活,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,启发群众觉悟,深得群众信任尊敬,都亲切地称他为“张二叔”。
张世聪曾被密告
被当局撤去校长职务
但他却没有停止他斗争的步伐
拦截大米助民过 “四月荒”,
拒绝同流合污一心抗日
他在反“围剿”中家破人亡,
却仍强忍悲痛继续战斗
小村,一村一墙说战斗
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,
我们来到了木头田村
当年在这个小村,张世聪与敌人进行了
两天两夜的战斗
1940年秋,敌人第一、二次“围剿”被粉碎后,留下的一个中队顽敌仍在为非作歹。他们监视群众,封锁粮食,给游击队造成了很大困难。张世聪与陆新商量,决定以武装抢收他家熟了的几亩水稻,解决断炊之急。
农历十月的一个早上,一支20多人的小分队开往稻田中,布置好警戒后找来部分群众协助突击收割。顽军发现后,出动了200多兵力进攻只有20多人枪的游击队。哨兵向张世聪报告敌情,他首先让群众离开,然后率小分队退入无人居住的木头田村。敌人立即把村子团团围住,扬言要来个“笼中捉鸡”,彻底消灭。顿时枪声大作,硝烟弥漫。
在强敌面前,张世聪镇定自若,沉着还击。他把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来对付10倍于我之敌,又巧妙地教战士们撑起粪箕诱敌打枪,以探明敌军火力点;利用床板和门板支起“人”字形的板架把敌人扔来的手榴弹挡开;又派人挖通各户墙壁,以利防御。
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,打退敌人进攻十多次,但队伍处境仍十分危急,随时有被敌攻克的可能。张世聪即选派中队干部黄家祚、周洪英带领三个战士在上午乘敌开饭之机冲出重围,去找区委书记卢文,要求派人前来解围。
当晚8时,游击队救兵赶到,敌人害怕陷入包围,天黑前仓促撤走。张世聪连夜带队伍离开木头田。
今年70多岁的老人为我们讲解了张世聪在木头田村的战斗。站在旁边的91岁老王秀芳说:“当年我也参加过张世聪在栊檬坳组织的千人武装誓师,喝羊血酒!”
国民党把小江、西场的“米案斗争”镇压下去后,接着又要对白石水实行武装镇压。中共合浦中心县委书记黄其江同白石水区委成员李英敏、张世聪、王鉴远、朱兰清、岑月英等共同研究对敌办法,深感手中没有武器是不行的。为了支持革命,张世聪说服家人卖掉了自家的田,买了两把德国造的手枪给武装部队使用。
决定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“人不犯我、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”原则,由张世聪出面组织民兵队伍,以武装自卫反对国民党的武装镇压。经过发动、筹备,6月6日,白石水、大成、旧州、张黄等地的武装民兵和群众近2000人集中在大成栊檬坳大草坪,举行团练(当时民间惯用的联防形式)誓师
。
会上,张世聪精神抖擞,身佩驳壳枪,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,宣传共产党坚持抗战、团结、进步的主张,并警告那破坏抗日、卖国投敌、分裂倒退的家伙。接着,他与群众同饮羊血酒为盟,鸣枪立誓,决心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。
1941年2月,国民党顽军对白石水地区进行第三次“围剿”。八区保安副司令陈国勋率兵千余,长驻白石水,施展其所谓“三分军事,七分政治”策略,进行诱降活动,派人找张世聪谈判。
然而,顽军诱降彻底破产,
张世聪为 避敌,进入深山自力更生
转战他乡全歼日伪团,
与日军作战身负重伤
自己隐藏在芦蒿丛中躲过敌兵追捕
天黑后强忍伤痛,爬行了20多里,
好不容易爬到根据地肖坑附近,
幸被在鸭寮看鸭的老农陈发发现,将其救护。
伤愈后张世聪又重返队伍,继续战斗。 1945年5月6日清晨,由于叛徒指引,国民党第一五五师四六五团包围了大窝山。大窝山地势险峻,群山环抱,林木密茂,杂草丛生,有利于部队隐蔽。但时逢夏初,连日阴雨,部队行军后留下脚印,顽军顺着足迹追踪而上,向我军驻地进行搜索,步步逼近。张世聪沉着指挥,待敌兵进到伏击前沿时才下令还击,打得敌人狼狈逃窜。战斗继续数小时,敌方仍不断增兵。张世聪指挥部队撤退,自己为部队断后,用两支驳壳枪轮番射击,拖住顽敌,使部队得以顺利撤退。战斗一直相持到下午3时,张世聪等十多人壮烈牺牲。
为了稳定军心,安定民心,党组织要求,必须对张世聪牺牲一事严格保密,仍和往常一样,打着他的旗号,激励民众,鼓舞队伍。直到1950年,党和政府才公布他牺牲的消息,其家人也是在这时才知道张世聪已经牺牲了。
足迹,一生一世永追寻
红色,是日出的颜色,
象征光明,凝聚力量,引领未来;
红色,是中国的颜色,象征革命与胜利,
不忘初心,接续奋斗,日子越来越红火。 今天,我们用另一种方式
记住当年他们奋斗的足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