浦北的“八音”,来自民间的“吹打乐”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持
说起“八音”,不少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是“八音”,但说起结婚时请的“吹滴答”,我相信大家一下子就会有所理解。“八音”在现代的舞台上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,尽管有时婚庆现场我们还能尽兴地听到。在浦北,这种民间的曲艺的“吹打乐”,流传甚广。
我们真正接触“八音”是从浦北县龙门镇“八音”技艺传承人马自放那里开始的。马自放出生于1949年11月,从小对地方传统乐器喜爱有加。17岁的他便随民间艺人们跑堂,进道场,参与节庆婚娶等演出,学艺的态度认真,达到了痴迷程度。把家里给的零用钱全花在“八音”上了。马师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,在当地小有名声。
“八音”流行于民间,多为散曲,名同曲异,格调多样。这种久传不衰的民间艺术,长期以来,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挖掘,所以没有真正由文字系统记载过。浦北县的“八音”班大致由中间唢呐二支,堂鼓、木鱼、沙皮鼓各一只,大钹,武锣,钩锣各一面组成。吹打节奏较规范工整,旋律较为明快,气氛热烈,结尾速度一般渐慢,结束感较强。
在演奏的曲目上,可以说是丰富多彩,我们浦北县“八音”的曲牌大约有:《大开门》、《小拜堂》、《小文明》、《闹新房》、《三吹三赶》、《朝皇》、《送客》、《正反子》、《正间子》、《一枝花》、《一枝花大车马》、《二四六》、《两头沙》、《双飞蝴蝶》、《步步双》、《鹤游》、《吊丧曲》、《送丧曲》等三十多首。当然,还有一些转调的曲牌,如《到春来》、《四马巡城》等,这一表现手法,不但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,而且增强了乐曲的新鲜感。古老的“八音”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不断提高艺术技艺。
“八音”的用途主要用于民间的娶、嫁、丧、醮(消灾)、祭祖、祝寿、满月、贺新屋、游神、舞龙、舞狮、舞凤、舞蝙蝠等。旧时民间结婚所用的“八音”班有一定的摆法。比如到女方家接新娘时,低音号筒和唢呐为前导,管弦乐居中,花轿随尾;将要到男方家时,低音号筒和唢呐仍为前导,花轿居中,管弦乐随后。现在办喜事就不同了,各地所演奏的曲牌都是根据当地当时情况而选择,奏曲有异。在我们寿乡浦北,办喜事时客人到时吹奏《金玉满堂》,迎接贵宾时吹奏《朝皇》、《小开门》或《大开门》;赞美新娘则吹奏《一枝花》、《金娇娥》、《步步双》等。总之各地都是根据当地当时的习俗、环境、气氛、场合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流行乐曲。
现如今,浦北白石水、龙门、乐民等镇还活跃着“八音班”,他们用自己的坚持来传承一种传统文化。浦北县白石水镇“五黄八音曲艺队”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就被应邀表演,虽然表演的都是传统音乐,但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。他们一年大约表演60多场。
也许正是他们的坚持,我们才能看到那些我们未曾了解的精彩!
(来源:浦北之声)
小时候经常听的 最后一图看着不自在。
我想成立一个婚庆队
滴嗒嗒嗒滴滴滴
页:
[1]